偶像养成与粉丝经济的再度崛起

文化纵横杂志社
2018年07月07日 (周六) 14:30 — 17:00
北京 北京市 西城区 新华书店总店 ( 北京市西城区北礼士路135号)
  • 详情

微信版19期海报.jpg

2018年,中国的娱乐风向先后被《偶像练习生》《创造101》这两部偶像团体养成节目搅动,继2005“超女年”后,这样持续火爆的“素人选秀”已经消沉许久,当80后渐近中年,第一代90后 “而立”,如今由“菊姐”为代表掀起的新一轮大潮,面对的大多是社交媒体、消费经济下成长的95后一代。

 

《创造101》的火爆虽然带有一定跟风、营销的网络狂欢性质,但其背后暗含了深层的社会意义。出身、公司背景、个人素质高低不一,差异化明显的女团选拔,意味着其指向的目标群体也更为复杂。作为一档选秀节目,围绕着“pick哪个小姐姐”,《创造101》引发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。以“101”选手王菊为例,一夜爆红后,舆论对其的讨论已经突破了对其外表的批评,对她的追捧也不仅仅限于审丑的问题上,而是突破了过去的选秀节目当中的审美趣味。建立在实力基础上的反女团工业化标准的外表,迎合了年轻人的“反主流”集体无意识。在现实社会阶层固化的背景下,虚无感是很多年轻人和白领共享的情感结构,王菊在节目里的行动或言语,凭借一个正向、抗争、独立的精神内核,能够反“丧”为胜,唤起了强烈的社会认同感。

 

2018年被称为“中国偶像元年”,除了《创造101》之外,年初《偶像练习生》产生的舆论讨论至今未休,两档热门综艺的推波助澜下,原本小众的偶像团体收获了广大的市场关注度。经纪公司将团体及成员包装成“商品”推销给审美趣味逐渐多元、消费力持续高涨的大众,并从中获得商业收益。许多艺人经纪蓄势待发,将“推团”作为下一步计划,似乎中国也将要迎来偶像“百团大战”的盛景。


中国的文化市场要推出真正的大众化女团或男团,需要怎样的生成机制和发展环境?2018年的偶像井喷之势,又是因何而生?偶像养成与粉丝经济、娱乐产业又存在着哪些微妙联系?本次活动邀请到《创造101》总编剧顾问、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吴畅畅老师,从其对节目的深度参与和专业研究的角度,剖析“101现象”背后的社会肌理。


本期亮点


  • 作为深度参与者分享偶像团体“养成”实践中的经验与反思

  • 从学者角度解读偶像养成与粉丝经济中的社会学与传播学意义

  • 现场面对面互动


  • 现场相关书籍专属优惠


  • 报名后免费参加(座位有限,先到先得

  • 媒体记者提供现场活动新闻稿

  • 本期沙龙同步直播


显示全部

支付


请确认您的支付状态